很多學英語的小伙伴都會看英語新聞,而在看一篇文章前,我們往往最先留意到的地方就是標題。那新聞標題的翻譯又要注意哪些事情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國際新聞報道中,英語新聞翻譯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在英語新聞中,“標題被視作報道全文的縮寫”,為了盡量吸引讀者,編輯往往運用各種修辭手段,力爭使新聞標題更具吸引力。這為英語新聞翻譯帶來挑戰。
譯者需調動各種翻譯手段,力爭把原標題的意義和風格以漢語形式再現出來。為此,翻譯時應兼顧三個方面:準確理解標題意義,尤其是要透過字面理解其深層意義;在不曲解原意的情況下發揮漢語特點,以增強譯文可讀性;在文化背景缺失的情況下,注意譯文的可接受性。
直譯或基本直譯新聞標題
直譯和意譯孰是孰非在我國譯界爭論不休,迄今未有定論。我認為兩種譯法各有長短,翻譯中需視實際情況而定,揚長避短。但無論直譯還是意譯,都應把忠實于原文內容放在首位。
就英語新聞標題翻譯而言,在我看來如果英語標題的含義明白,譯成漢語以后中國讀者不至于產生理解上的困難,可考慮采用直譯或基本直譯。比如:
Putin faces harsh press criticism over terror
普京因恐怖事件受媒體嚴厲批評
UK soldest person dies at 115
英國第一壽星謝世 享天年百歲又十五
Olympics Begin in Style; Swimmer Takes 1st Gold
奧運盛妝開幕 泳將喜奪首金
以上三則新聞標題屬于直譯或基本直譯,沒有洋腔洋調,顯得很自然流暢。又如:
Ugly Duckling N-Ship at Last Gets Happy Home
丑小鴨核動力船終于找到安樂窩
這則新聞講述的是某國一艘核動力船,因許多國家擔心核污染而拒絕讓其靠岸,所以只得在海上到處漂泊,歷經周折之后最終被獲準在一港口停泊。
原標題中以調侃的語氣將這艘核動力船比喻成安徒生筆下的“an ugly duckling” (丑小鴨),這也是廣大中國讀者早已熟悉的典故,故譯文采用了“拿來主義”的直譯手法,讀者一看也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翻譯中添加注釋性詞語
英語報刊的新聞標題往往迎合本國讀者的閱讀需要,而且由于思維習慣與中國人不同,英語新聞標題的表達方式也與中文有所不同。
因此,翻譯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內外有別”的原則和我國讀者的閱讀心理,對國人可能不太熟悉的有關信息、文化背景知識以及不符合國內讀者閱讀習慣的表達方式進行必要的變通,該刪則刪,該增則增。
正如劉宓慶先生在《文體與翻譯》中說的:“即使是明白、易懂的新聞標題,我們在漢譯時也常需加上邏輯主語,或電訊中有關的人的國籍、事件發生的地點等等,總之必須增補介紹性、注釋性詞語以利中國讀者的理解,避免讀者產生誤會?!崩纾?/span>
For Beslans children, a legacy of nightmares
(俄羅斯)劫后相逢,別城孩童仍似惡夢中。
這是一篇特寫的標題,對2004年9月初發生俄羅斯別斯蘭市的學生人質遇難事件作了后續報道。報道記錄了孩子們在悲劇之后重返校園,原來許多好朋友都不見了,一個30人的教室里只坐著5位小朋友。撫今追昔,孩童們悲恐之情油然而生。這則標題的譯文里添加了“俄羅斯”一詞,主要因為別斯蘭不像莫斯科那樣出名,讀者可能一下子不明白別斯蘭是何處。
此外,原文是兩個短語,不是一個主謂結構的句子,如果直譯,也不符合我國讀者的習慣。經過這樣的增刪處理之后,標題拉近了讀者與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的距離。
盡量再現原文修辭特點
許多新聞標題不僅以其簡潔精煉引人注意,同時也通過運用各種修辭技巧,既有效地傳遞一些微妙的隱含信息,又使讀者在義、音、形等方面得到美的享受。
因此,在翻譯時應盡可能地體現原文修辭特點,如雙關、比喻、押韻等,使譯文和原文在修辭上基本吻合,從而讓譯文讀者得到與原文讀者近乎一樣的感受。例如:
No Fans? “No fret!”
賽場沒人氣?“咱可沒生氣!”
上面這則標題點出這樣一個新聞事實:在雅典奧運會開始幾天,賽場觀眾寥寥無幾。在一場網球比賽時,8000多人的體育場只坐了500人。不過運動員顯得頗有風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們表示對此并不介意。
原文兩行標題結尾處用了由兩個f起首的單詞fans(球迷)和fret(煩惱),構成了英語中常用的頭韻(alliteration)修辭手法,讀來很有節奏感。漢語沒有這種修辭方式,但譯文通過押韻加疊詞的手段,用“人氣”和“生氣”這兩個詞,在相當程度上體現出了原文的風味。再如:
After the Booms Everything Is Gloom
繁榮不再,蕭條即來
其中的“Boom”和“Gloom”構成尾韻(rhyme),而漢語譯文通過“再”和“來”,也達到了押韻的效果,讀來朗朗上口。
當然,這則標題還可有其他譯法,例如:一別繁榮一片愁容也是兩句八個字,不但首尾都押韻,而且把原文的事實性陳述化成了形象性描述,給人一種行文緊湊,一氣呵成的感覺。又如:
Soccer kicks off with Violence
足球開踢,拳打腳踢。
原文中的“kick off”指足球比賽中“開賽”或“中場開球”,但與后面的“violence”(暴行)一詞并用,立即在讀者頭腦中映出一副拳打腳踢的景象來?!白闱蜷_踢,拳打腳踢”這樣的譯文,既一語雙關,又前后押韻,表達了原文的幽默效果。
當然,由于語言和文化差異,一些英語新聞標題中的精彩之處很難用漢語再現。比如《英漢修辭比較與翻譯》中舉出的英國《聽眾》雜志一個標題很具典型意義:
Britannia Rues the Waves
這個標題是變換英國海軍軍歌“Rule,Britannia”中的疊句———Britannia rules the waves (不列顛統治海洋),將“rules”(統治)改為“rues”(悲悼),意在諷刺日益衰落的英國航運業。
從英語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仿擬(parody)修辭手法,因為Rules與Rues讀音幾乎一樣,意義卻相去萬里,所以,不難想象富有幽默感的英國人看了標題會有何種感受。
然而,這種兼具文化特色及語法修辭特點的幽默實在難以通過漢語再現,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舍棄標題的修辭特色,爭取譯出標題的基本涵義,否則可能會因詞害意,造成譯文標題的意義含糊。
采用翻譯權衡手法
有時,當一些英語標題或因修辭手法、或因文化及語言差異,在漢語中難以表現其微妙意義時,不妨根據英語標題字面意,結合新聞內容譯出合適的中文標題。
這樣處理時,可根據漢語以及漢語新聞標題的特點,采用不同語法修辭手段,以取得最佳效果。
1. 增加詞語使意義完整
就揭示新聞內容而言,英語標題傾向于將某一內容作“重點化”(accentuation)處理,不講究面面俱到。此外,由于英語單詞通常由數個字母組成,所以標題一般用詞不多。這兩點決定了英語新聞標題一般比較精煉簡短。而漢語新聞標題側重“全面性”(totalism),加上漢語是一詞一意,所以漢語標題用詞相對較多。
有鑒于此,在標題翻譯時,可以結合漢語新聞標題的特點,適當增加一些詞語,使標題的形式更趨漢化,意義更趨完整。例如:
Older, wiser, calmer
人愈老,智愈高,心愈平
這條新聞聚焦于當今老齡化社會,尤其是老人們退休后在處理各種問題時表現出來的睿智和冷靜。若按照原文逐字翻譯成“更老,更明智,更冷靜”,也不失為一個可以接受的譯文。但如果根據中國讀者閱讀習慣,增加“人”、“智”、“心”三個字,意義更加明確,句式也更齊整。再如:
Japanese dash to US to say “I do”
日本情侶蜂擁美利堅 牧師面前誓言“我愿意”
這則報道是說,美國許多旅行社專門為亞洲國家的情侶推出美式婚禮服務,包括他們在教堂舉行正式婚禮等。這一舉措立刻受到眾多日本情侶的青睞,紛紛趕往美國體驗那種教堂婚禮情調。英語原題運用了引喻(metaphor)的修辭手法。以“say‘I do’”來代替“get married”。
略知西方文化習俗的讀者都知道,西方人在教堂舉行婚禮時,主持婚禮的教士會問雙方,“Do you take to bey our lawful wedded wife/husband to live together in the state of matrimony?”(你愿意娶/嫁某某為合法妻子/丈夫,共同過婚姻生活嗎?)待雙方回答“I do”(我愿意)之后,教士即宣布雙方正式結為夫婦。
因此,“I do”在英語國家中已成為在教堂里舉行婚禮的代名詞。由于多年改革開放,大多數中國人對西方教堂婚禮并不陌生,但如果把原題直接譯成“日本人涌往美國說‘我愿意’”,未免太突兀,根據新聞內容加入“情侶”和“牧師”等詞,使譯文意義完整、更具可讀性。
2. 套用中外詩詞熟句
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一直是國人的驕傲,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熟句至今廣為流傳。此外,不少外國作家詩人的名言名句經翻譯后也倍受人們喜愛。翻譯英語新聞標題時,酌情借用、套用讀者耳熟能詳的詩詞熟語,比較容易喚起讀者的親切感。例如下面兩則標題:
Singaporean star Gives Part of Liver to Save Dying Lover
若為愛情故肝臟也可拋———獅城上演感人生死戀
Bush daughters reach legal age to drink
布什雙嬌初長成 酒巷從此任縱橫
第一個標題說的是,布什一對孿生女兒經常因未成年酗酒而被媒體曝光,現在她倆終于到達了法定飲酒年齡,從此可以開懷痛飲了。另一個說的是,一位新加坡明星為救情侶而捐出部分肝臟。兩則標題的譯文都套用了我國讀者耳熟能詳的名句,比較容易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來源:華南翻譯市場